首页 > 热点 >正文

楼市限制措施全面退场:限购地区仅剩京沪深及海南部分城市

2024-10-17 08:05   来源:中国网阅读量:17308       

又一城宣布全面取消住房限购、取消新房限价!

,天津市全面取消新建商品住房和二手住房的限购政策,成为又一加入楼市调控的城市。随着天津的加入,目前全国范围内仍维持限购的城市已为数不多,主要包括北京、上海、深圳及海南部分城市。除此之外,天津明确取消新房限价,据机构统计数据,今年以来已有超10城取消新房限价。业内认为,新房限价取消将使房价更多由市场供求决定,预计未来将有更多城市跟进相关政策。

又一城全面取消限购,仅剩京沪深及海南部分城市维持限购

近期,国内主要城市纷纷取消住宅限购政策,天津也官宣跟进。

天津市日前出台《天津市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市住房城乡建设委等六部门关于进一步优化房地产政策更好满足居民合理住房需求若干措施的通知》,从全面取消限购、降低商贷首付比例、取消普通住房和非普通住房标准等方面进行调整。

在取消住房限制措施方面,通知提到,取消本市新建商品住房和二手住房购买、转让等方面的限制性措施。

天津上一次调整住房限购政策是在今年的4月。彼时,天津市的限购区域为市内六区,4月30日,天津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委等三部门优化住房限购政策,明确本市户籍居民在市内六区购买单套120平方米以上新建商品住房的,不再核验购房资格。

随着天津市此次官宣取消新建商品住房和二手住房购买、转让等方面的限制性措施,这也意味着,天津全面取消限购,市内六区购房不再限购;同时,外地购房者亦取消限购,非本市户籍居民购房无需提供纳税或社保证明等购房资格证明材料。

此外,天津市出台的新政明确购房者使用商业性个人住房贷款购房,不再区分首套、二套住房,最低首付款比例统一为不低于15%。

从天津的房地产市场情况而言,中指研究院监测数据显示,2024年三季度,天津商品住宅供应192.70万平方米,同比下降近两成,成交164.60万平方米,同比下降14%。今年9月,天津商品住宅成交60.66万平方米,环比增长14.83%。

中指研究院天津分院高级分析师牛晓蕙指出,此次天津取消住宅限购的举措符合当前房地产市场调控的宏观趋势。预计将对市场供需关系、交易活跃度、市场预期等方面产生积极影响。近年来,在房地产市场经历深度调整的背景下,天津住宅市场的需求结构呈现出向核心区域集聚的趋势。市内六区新建商品住宅成交面积占比连续4年扩大。在此背景下,取消市内六区限购、外地人限购、降低首付比例,多重组合将有效激发外地购房者及本地改善型购房者的潜在需求,从而为市场注入新的活力,提升市场的流动性和活跃度。

从全国范围来看,随着多个城市调整住房限购政策,目前,仍保持部分限购的城市包括北京、上海、深圳以及海南部分城市。

其中,一线城市中广州已于9月29日晚间宣布全部退出限购;北京、上海、深圳也已于今年十一假期前优化调整部分限购政策,促进房地产平稳健康发展。

今年已有超10城取消新房限价

值得一提的是,此次天津的新政中还提出“不再对新建商品住房销售价格上限实施指导”。这也意味着,天津也加入到取消新房限价的队伍中。

在业内看来,限价政策持续调整,有利于开发企业更为灵活地进行价格调整以加速回款,同时也有利于更优质的项目实现更高溢价,满足不同项目需求。

根据中指研究院不完全统计,今年以来郑州、沈阳、兰州、宁德等超10城取消新房限价;杭州、泉州等地新出让土地取消限价要求;另外,邵阳、抚州等地针对特定人群购房或团购房源不设价格下限,变相放松限价。

58安居客研究院院长张波认为,取消限价后,商品房价格将更多地由市场供求关系决定,换言之,市场供大于求的区域,房企如果想加快项目销售节奏,就必须在房价上有所调整。房企自身可以根据市场情况和自身经营状况来灵活调整价格。对于楼市来说,并不意味着房价就会全面下降,相反部分市场供应量少,并且需求量大的户型产品价格,还有可能出现小幅上涨。但总体来看,在当下市场弱复苏的环境下,加之房企回款压力偏大的背景下,房价向下调整优化的空间依然存在。

张波认为,取消限价与中国目前正在构建的房地产发展新模式方向吻合,与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对于房地产发展的精神保持一致,房地产“双轨制”的发展路径,既要求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和供给,以满足工薪群体的刚性住房需求,也要求能支持城乡居民多样化改善性住房需求,而采用市场化推进,正是配合多样化的改善性需求的产品的根本手段,只有新房价格的市场化,才能推进开发行业在建设过程中更注重对用户的研究,用不同价格段的产品来迎合不同客户的需求。另一方面,从监管的方向来看,已经明确赋予各城市政府房地产市场调控自主权,因城施策,取消限价的行为也是因城施策的直接体现,预计后续将会有更多城市跟进这一政策,以加快房地产市场走出调整期的步伐。

声明:本网转发此文章,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信息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文章事实如有疑问,请与有关方核实,文章观点非本网观点,仅供读者参考。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 大模型技术:能源安全与绿色转型的未来
下一篇:最后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