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别了热钱涌入、资本追捧的阶段,自动驾驶行业正朝着更理性和冷静的方向前行。
一个强烈的信号被释放出来,自动驾驶领域不再是赚“快钱”的地方,资本泡沫已经破灭。步入新的赛段,谁能率先实现技术落地、跑通商业模式,谁才更有可能生存下来。由于市场刚需强烈、使用场景更契合等因素,商用车比乘用车更先一步实现了自动驾驶的商业化落地。2023年7月18日,在新疆乌鲁木齐举行的煤博会上,易控智驾宣布,在国内产能最高的露天煤矿“南露天矿”,交付百台百吨级增程式无人矿卡,成为业内首个实现L4级自动驾驶规模商业化的玩家。
此前,全球最大的单矿无人驾驶运营车队,是澳洲FMG矿山的108台无人矿卡车队,分别由美国卡特彼勒和日本小松的无人矿卡提供技术支持。7月18日,易控智驾交付102台无人矿卡后,南露天矿的单矿无人驾驶车辆已经达到115台,超越FMG Chichester单矿108辆的纪录成为新的全球第一。“我们预计今年底车队规模将扩增到300台”,易控智驾的工作人员透露,“无人驾驶技术和运营能力达到商业化水平后,复制的速度可以很快,我们有信心持续刷新世界纪录。”
在这个被易控智驾内部称为“南天门”的项目背后,自动驾驶公司要推进商业化落地,该具备哪些要素,也逐一浮出水面。
01刚需倒逼商业化落地
2023年2月22日,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盟一处矿区发生大面积坍塌,造成多名作业人员和车辆被掩埋。
为了保障矿山生产安全,内蒙相关部门出台了一项新规定,要求矿山内“300米作业面作业人数不得超过29人”。按目前的露天煤矿作业现状,300米作业面内一般有100来位司机在进行采运排作业。为了符合新规,矿方需要把作业人数降低到29人以下,而达成这个目标意味着要降低70%的生产效率,每年要接受高达数亿甚至数十亿的经济损失。
既要合规定,又要保收入,无人驾驶矿卡技术便成为目前唯一经济且可行的解决方案。
易控智驾的工作人员表示:“新规出台,许多矿方及工程公司,开始从避免效率降低的角度,也就是从经济角度考量,开始探讨无人驾驶技术的导入,这是销售意向开始涌现的关键时间节点。”
所以,在商用车领域,其实是用户需求倒逼技术落地。
此前,在大众固有印象中,无人驾驶属于长坡厚雪的赛道,研发投入高昂,回报周期漫长。因此,许多人提起无人驾驶便只觉是“烧钱”的买卖,曾经有无人驾驶重卡公司接连倒闭,这也让许多投资人望而却步。
商业化前景如何,这是投资人是否愿意为一项技术买单的重要考量因素。而如今,用户端不断自发地滋生出需求,令商用车自动驾驶的商业化前景愈加明晰。
易控智驾便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范本。这家专注于矿山无人驾驶的公司成立于2018年,将在今年实现毛利转正。成立至今,易控智驾投入了数亿元的研发费用,经历了五年的产品研发周期,即完成了产品的商业化落地。
南露天矿作为国内产能最高的露天煤矿,年产量4000万吨,目前有500多台矿卡运营,易控智驾交付的100台无人矿卡,将承担矿区一整个标段的主要运营工作,已经不再是试验项目。
此外,易控智驾拥有一条成熟的供应链,顺利实现了国产化,这也是加快其商业化进程的一大秘钥。
无人驾驶技术早期的商业化进程,主要受限于传感器的价格高昂。以64线激光雷达为例,五年前这个零部件的售价高达8万美元,每台车如果配备3-4颗,成本就远远超过司机的工资。而现在同样等级的激光雷达只需要500美元,价格已呈现滑坡式下跌,但与此同时,司机的工资却逐年上涨。
车辆线控底盘的技术不够成熟,曾经也是无人驾驶技术落地的一大掣肘。曾经有段时间,研究无人驾驶技术的头部重卡公司纷纷开始造车,便可一见端倪。线控底盘成为自动驾驶商业化的重大技术瓶颈,并且在短期内,期待与主机厂合作解决较难实现。
一位无人驾驶重卡公司的技术负责人表示:“主机厂暂时难以突破线控底盘的技术瓶颈,有两个原因,一是自动驾驶的出货量目前比较小,主机厂没有意愿投入大量资源,二是受限于主机厂的薪资结构比自动驾驶公司低,而且没有期权激励机制,优秀的研发人才很自然地向自动驾驶公司车辆研发团队流走。”
意识到存在上述问题,易控智驾在两年前就开始组建车辆研发团队,在无人驾驶重卡公司的产品还未完成研发时,易控智驾就已成功在今年4月下线新产品EL100,这是国内第一款载重百吨级的增程式矿卡。
“能研发出这款高载重车型,主要是因为易控智驾的车辆研发团队,成员有多年的商用车研发经验,包括新能源系统集成及匹配、整车能量管理、线控底盘域控的能力,都是业内领先的。”
根据“新疆准东公告的矿山政策,在2025年前要完成90吨以下矿车的淘汰工作,所以有非常多的客户开始洽谈这个车型。”易控智驾的商务同事表示。
除了供应链成本合理及技术成熟,受国际形势影响,高度依赖美国零部件的商用车供应链也面临着“卡脖子”危机。 “我们从开始研发时,就着重选择并培养国内的供应链体系,新产品已经完成了供应链全国产化的重要里程碑。”负责车辆研发的同事向我们透露。
与此同时,“判断自动驾驶能否快速形成规模的一个主要标准,就是场景复制的速度和成本,只有具备能快速并低成本复制到类似场景的技术,才具有规模化的潜力。场景方有过多定制化的需求,或是需要大量运营团队人力,都是无法规模化复制的阻碍。”辰韬资本点明了自动驾驶规模化的必要条件,同时它也是易控智驾的天使投资人。
“按自动驾驶目前的技术水平而言,能在3个月内复制到一个大型场景,便算是跨过了商业化的门槛。而随着技术的逐渐成熟,未来会逐渐加速到能在1个月内甚至两周完成布署,布署时间会是赛道头部公司的核心竞争能力。”
据央视报道,易控智驾在山东凫山矿的无人驾驶项目,从开始布署到实现常态化无人运营只用时2个月便顺利完成,大幅领先于行业平均水准,突破了能快速低成本复制的商业化门槛。
“通常技术一旦突破了这个门槛,后续的增速就会非常快。”辰韬资本对易控智驾的规模化发展给予了充分信心。
02落地后更考量盈利能力
当然,易控智驾并非仅仅是好运踩中了风口。
用户愿意买单,首要因素是无人矿卡能达到降本增效的目的,从经济层面来说,投入无人矿卡是一笔划算的买卖。
易控智驾研发的无人矿卡,是非公路用车,据国家级检测机构报告显示,通过增程式能量回收及无人驾驶全局能源管理,每台车的节油率达30.88%,不仅能为客户提高5%以上的毛利,单车每年还可减少近4吨二氧化碳排放。
雇佣司机产生的人力成本也能够得以节约。2019年,无人驾驶硬件成本为70万元,而2个司机三年工资只需要约48万元;到了2023年,无人驾驶硬件成本已经降到了35万元,2个司机的三年工资则涨到了76万元,无人矿卡可以为用户节省31万元的成本。随着人力成本逐年上涨,以及硬件成本逐年下降,此类降本效益还将快速扩大。
在海外市场,无人驾驶的降本效益则更为明显。以澳洲为例,一台车需要配备3-4个司机,每个司机每年薪酬成本需要100万元,在澳洲市场,在每台车上,无人驾驶每年能为客户节省200-320万元的成本。
此外,驾驶传统车型时,受限于司机交接班等休整时间,每天平均运营时长为19个小时,而无人驾驶不需要司机,每天平均运营时长已经可达21小时,且在持续突破,不断延长作业时间。易控智驾预计在2024年可以将效率提升到人工的115%,2025年这个数字将达到127%,效率提升会给承接运输服务的公司带来更大收益。
总体来看,无人矿卡的应用,能让传统露天煤矿运输行业的毛利率从15%提升到25%。
实现商业化落地,只能算迈向成功的第一步。落地后,如何盈利,才是证明其商业模式可行的重要环节。
不难发现,易控智驾向客户提供的,是一套成熟的、软硬件一体化的整体解决方案。这与苹果的模式如出一辙。
一直以来,苹果以出色的硬件设计、完善的生态系统以及品牌影响力推动其业绩持续增长。而这正体现了苹果软硬件一体化护城河的效应。只有同时生产软件与硬件,才能实现更好的耦合效果,向用户提供更丝滑的产品体验。
在自动驾驶赛道,要实现商业化盈利,走软硬件一体化路线,也同样重要。
说到底,用户购买的是硬件,只有销售整合无人驾驶功能的矿车,才能掌握最终的客户关系。单纯销售无人驾驶软件,则会是Tier1的角色。在技术稀缺的现况下,还能维持一定毛利,而随着技术逐渐成熟,市场竞争加大后,Tier1因为不能掌握最终客户,经常为了抢占市场而被迫降低毛利,逐步陷入低毛利、高特定主机厂依赖度的困局。
软硬件一体化解决方案能帮助公司建立极强的客户黏性,深入参与客户的生产流程,以高质量的产品及技术服务,稳定维持客户的持续使用意愿。
随着司机人工成本的逐年上涨,技术服务费也会随之上升,但因为产品已经趋于成熟,研发费用不会继续上升,反而还能随着用户规模的扩大而摊薄单车的研发成本,所以技术服务费的毛利率会逐渐上升,预估最终会达到70%以上。
已经证实该模式行之有效的是特斯拉。用户可以选择一次性支付10000美元的FSD费用,或选择每月支付199美元,购买FSD订阅包服务。当销量规模足够大,软件系统的边际成本基本可以忽略不计,据特斯拉官方透露,FSD所实现递延收入部分的长期毛利率可达90%。
在投资圈一直流传着这样一个段子,只要讲到壁垒,就会有两派意见。互联网赛道的投资人普遍认为壁垒是伪命题,重要的是创新和用户体验,而硬科技赛道的投资人,将壁垒,尤其是技术壁垒,看得极其重要,甚至作为是否投资一个项目的主要决策条件。
客观来说,有技术壁垒表示竞争对手少,企业不会面临削价竞争,可以维持一个健康的毛利率。新技术或新产品,如果有半年到一年的技术领先时间,甚至在市场上找不到品质相同的竞争对手,那么就能给企业一个快速跑马圈地的机会。
特斯拉CEO马斯克说,无人驾驶是人工智能的顶峰应用,这个顶峰指的不只是市场规模,同时也是技术难度。股神巴菲特说:“时间是优秀企业的朋友,平庸企业的敌人。”技术难度亦如是。
无人驾驶算法加车辆的高技术难度和高研发投入,帮助易控智驾建立了极高的技术壁垒,让竞争对手无法快速跟进,给了易控智驾一段“红利期”。自成立以来,易控智驾共申请专利264件,其中73件已授权专利,75%以上是发明专利,值得一提的是,专利技术的实施率达70%。
高技术壁垒,需要强大的研发团队在背后做支撑。
与无人驾驶赛道的大多数明星公司不同,易控智驾的CEO Wason不是技术大牛,而是连续成功创业者。Wason在过去20年中成功创办了数家公司,其中上一家游戏公司被上市公司以20亿对价并购。
不会玩游戏却能做好游戏,不懂技术却能做好无人驾驶,Wason的创业秘诀是什么? 在Wason看来,“我的自我定位是一个很好的HR,专长是组建优秀的团队,并且让他们能在易控智驾的平台上充分合作,发挥各自专长。”
易控智驾的核心团队成员中,有来自宇通、经纬恒润、百度、阿里达摩院等头部公司的技术工程师,也有深耕于矿山二十余年的行业专家。“无人驾驶软件的技术栈很长,软硬一体化要求下,车辆设计能力对最终产品的落地也非常重要,产品定义需要有矿山运营的经验,销售需要有强商务能力。这个赛道的特色,是短板决定了企业的天花板,而不是长板。创始人组建团队能力的重要性,远远超过其自身具备的技术能力。”辰韬资本认为,易控智驾能取得成功,最重要的因素,就在于整个团队没有明显短板。易控智驾的管理层中,博士的数量占比很高,总监及以上有5名博士。公司共有16名全职博士,公司成员中,超55%拥有硕士以上学位,高人才密度和低流动率也是易控智驾技术领先的重要原因。“我们观察过全球不同领域成功企业的共通点,高人才密度会让优秀的员工产生更高的公司认同感、工作成就感和幸福指数,同时也带来低离职率,这个良性循环能留住优质人才,又再次提高了人才密度。相反的,只要团队中有部分能力不足的成员,就不可避免的会产生劣币驱逐良币的效应。”
今年7月,除了达成全球最大单矿无人驾驶车队的成就,易控智驾同时还得到了“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的荣誉,这主要也归功于其拥有的高人才密度的团队。
03熬过至暗时刻
跑通了盈利模式,为企业带来充沛的现金流。这一点,在投资大师巴菲特看来,象征着“一个公司最重要的健康指标”。在选择客户和赛道时,一个企业最初的决策,往往就是其后续发展的命运分水岭,两个有同样技术能力的公司,可能因为不同的赛道选择,而走向成功和失败两种结果。露天煤矿是一个现金流非常健康的行业,煤炭交易的账期短,大多是货到付款甚至预付,所以矿方的现金通常非常充裕。这就会传导至其下的供应商,如工程总包、工程分包等。易控智驾的客户主要是矿山的工程总包或分包,因为产业链现金流健康,车辆销售的收入绝大部分客户都是全款支付,而易控智驾的车辆供应商可以有一定账期,所以不存在垫款问题。技术服务费收入也是月结正现金流。健康的现金流让易控智驾得以快速销售车辆,不断提升技术服务,跑马圈地,不需要因为现金压力而限制发展速度。
在不少投资人看来,易控智驾在自动驾驶领域被视作发展速度快、投入回报周期短的项目案例。
“在产品成熟之前,持续融资的能力,是无人驾驶公司的生存关键。”辰韬资本表示。从天使轮开始,辰韬资本几乎每轮都会跟投易控智驾,这位老股东也以实际行动表达了对易控智驾商业模式的认可。
事实证明,辰韬资本并没有看走眼。
自成立以来,易控智驾连续完成了天使轮、Pre-A轮、A轮、B轮等多轮融资,资方除了辰韬资本以外,还包括兴杭国投、斯道资本、蔚来资本、紫金矿业、无锡中瑞等多家知名机构。
“今天很残酷,明天更残酷,后天很美好,但大多数人死在了明天晚上。”经历过互联网泡沫与寒冬的马云曾经如此感慨。自动驾驶赛道,也已走过泡沫与寒冬,至少在矿山无人驾驶领域,易控智驾已经率先熬过“明天晚上”这个黎明前的至暗时刻,开始在商业化上量的道路上狂奔。
声明:本网转发此文章,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信息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文章事实如有疑问,请与有关方核实,文章观点非本网观点,仅供读者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