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医药产业是关系国计民生和国家安全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大国科技和产业竞争的重要领域。不久前,北京市发布《北京市促进未来产业创新发展的实施方案》,当中明确锚定6大领域,布局20个未来产业,同时将实施8大行动,抢占未来产业发展先机,这其中就包含未来健康领域的基因技术、细胞治疗与再生医学、脑科学与脑机接口、合成生物等产业。
生物医药产业作为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四大支柱产业之一,2022年的年产值过千亿,3500家相关企业落户,积累了丰富的创新创业资源。近日,由中国科协主办,以“医药智造和产业高质量发展”为主题的2023企业创新大家谈生物医药专场活动在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举办,多位业内专家及企业代表就医药产业发展方向及科技成果转化路径“把脉问诊”。
科技成果转化重在打通“堵点”
生物医药作为继高端芯片之后科技发展的前沿阵地,和其他领域一样,面临着科技成果转化难的问题,但不同的是,该领域成果转化后的产品面向的是亟待进行治疗的患者,这意味着转化门槛更高,要求更多,对风险的把控也更高。华科精准医疗科技有限公司首席运营官王兰芬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讲述了自己公司艰难的成果转化之路。
“公司最新获批的国家创新医疗器械颅内激光消融产品,经历了近20年的积累并在今年4月获批,实现了成果转化”,王兰芬介绍,在这之前,难治性癫痫及脑肿瘤的手术方案一般选择都是开颅,不仅创伤性大,患者接受度也较低。为了减少开颅实现精准微创,公司团队用了数年的时间形成了一套比较切实可行的方案,而后又做出了原型产品,并在2020年进入国家药监局创新医疗器械特别审评通道。历经多年的研发攻关,可喜的是经过3年时间的临床试验及验证研究,完成了超500多例手术,获得了突出的有效性及安全性结果。
2023年,该产品作为国家创新医疗器械获得国家药监局审批通过,本以为可以马上量产使用,却又遇到市场准入问题,作为国内第一张该类产品的注册证,怎么让医保部门接受并完成医疗服务项目的新增及定价,然后才能谈得怎么实现量产。“以前国内创新医疗器械的第一张注册证主要是由欧美大厂获得,鉴于他们的雄厚实力及全球化经验,他们具有成熟市场准入经验。对于国内创新医疗器械厂商而言,取得药监部门注册证的先发优势本身就非常难,进一步在医保部门的市场准入上要想保持这个先发优势,是难上加难。”他说道。
这样的经历在医疗行业科技成果转化中其实很常见。
“100个创新念头里,有一个能真正落地都算非常不错的了。”清华海峡研究院CTC国际医疗技术创新转化中心主任赵磊有着10余年医疗技术科研以及20年高端创新医疗设备产业化经验。在他看来,产学研医融合是医疗行业科技成果转化的命脉,但从临床医生发现需求,到真正实现转化,产业链条非常长,要经过产品定义、概念验证、产品化开发、体系建设、检测、临床、注册和市场营销等多个专业动作,而每一个动作都有可能成为阻碍成果转化的一堵墙。
“有时候一个临床需求并非是真正需要的,比如你设计一个可以提高手术精度的设备,但采用这种设备延长了手术时间,那么医生一天能进行的手术台数就变少了;或者成本过高,医院没有能力采购;或者无法满足无菌流程,有手术风险;还有一些设备设计出来之后体积很大,手术室里没地方放等,都会导致设备最终没有市场和回报。”针对一些好的科技成果,由于相关工作人员对如何做转化不清楚,导致专利搁置,造成浪费的现象,他建议医院可以与专业机构进行合作,对产品定义、概念验证、产品开发、检测临床注册、市场营销及售后进行全流程的科学评估,评估后通过专业机构的力量在各环节对接资金、技术和运营等资源来落地,帮助医院实现批量转化。
产学研用一体化是科技成果转化必由之路
在新药研发领域,有一组数据引起了业内人士注意,2017年到2020年,在中国上市的37个1类新药中仅有3个产品具备原创新作用机制,这也意味着生物医药创新还要过许多“难关”。
“中国恶性肿瘤患者,无论是发病人数还是死亡人数都位列全球第一。”中国工程院院士徐兵河表示,随着肿瘤发病率的上升,肿瘤的新药研发蓬勃发展,肿瘤创新药占全球所有研发新药的比例逐年升高。无论是政府、制药企业还是市场,对药物创新的投入都在不断地增加。
过去十年,我国医药创新成果瞩目,中国药物研发表现出强大的活力,研发管线的产品数量仅次于美国,排在全球第二位,首发上市的新药数量仅次于美国和日本,排在第三位,进入了全球研发的第二梯队。但中国抗肿瘤药物研发仍然面临很巨大的挑战。
徐兵河认为,首先是源头创新罕见,其次研发的靶点同质化非常严重,第三是临床研究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他建议,扶持企业成长,加大研发投入,创新驱动发展;重视临床科学家的培养;加强专利、技术、政策、市场等护城河的建设;以未满足的需求为导向,走差异化创新路线;提升监管效率,合理设定中国区样本量,加速全球化。
“我们现在写那么多的论文,读那么多报告,它只是数据,数据只有整合起来才能成为信息,信息只有整合起来才能成为知识,知识只有升华成为智慧才是力量。”活动上,中国工程院院士樊代明以《生物医药发展的整合与转向》为题,指明了未来医学发展方向。
他指出,最近二十年,生物医学知识方面的进展量相当于过去人类两千年的总和,在取得诸多成果的基础上,未来整合型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是发展方向。
在樊代明看来,整合医学是一个体系完整、分工明确、功能互补、连续协同、运行高效、富有韧性的服务体系,单打独斗将力不从心,解决不了实际问题。
在这样的体系里,产学研用都是不可或缺的一环,推进产学研用一体化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必然要求,也是让科技成果走上市场“货架”的必经之路。
声明:本网转发此文章,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信息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文章事实如有疑问,请与有关方核实,文章观点非本网观点,仅供读者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