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正文

一脉师承三院士他们把根深深扎在泥土里

2023-11-14 11:49   来源:光明网阅读量:8101       

今年是中国攻克杂交水稻难关50周年。在我国水稻研究领域,华南农业大学“一脉师承三院士”是一段佳话。

1955年,被誉为“中国稻作科学之父”的丁颖当选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1993年,丁颖的秘书兼科研助理卢永根,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2017年,卢永根的学生刘耀光,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而这段佳话,缘起爱国。

1938年抗战时期,在中山大学农学院执教的丁颖冒着生命危险,把500多个品系的甘薯苗和400多个水稻品种处理好,乘上最后一班船撤退。

在前往云南途中,他亲自安排在广东省罗定市种下甘薯苗,在信宜市种下水稻品种。作为“中国稻作科学之父”?,丁颖曾培育出世界上第一株“千粒穗”水稻类型,后来任华南农学院首任院长,一直对学生悉心指导。

他的学生也出色地继承了他的衣钵,卢永根便是其中之一。他带领研究团队共选育出作物新品种30多个,累计推广面积超过1000万亩。他与学生小心保护丁颖收集的7000多份稻种资源,并将其命名“丁氏稻种资源”,以此纪念丁颖院士。

2017年,卢永根夫妇捐出两人毕生积蓄880余万元,设立教育基金。他抛弃了常人眼中的功名利禄,选择了潜心科研的“荆棘之路”。

1981年,刘耀光毕业于当时的华南农学院,在卢永根的感召下回国,回到华南农大潜心科研。长期从事植物育性发育的分子遗传和基因工程研究,在许多方面取得了创新性研究成果。

“真诚的科学工作者就是真诚的劳动者”这是丁颖院士的座右铭,也是三代院士的真实写照。他们为水稻研究留下了无数宝贵财富。

审核专家:罗兴波

总策划:战钊 宋雅娟

编导:蔡琳

制作:代梦瑶

联合出品:中国科协科普部 光明网

声明:本网转发此文章,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信息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文章事实如有疑问,请与有关方核实,文章观点非本网观点,仅供读者参考。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 验血测老年痴呆有望5年内实现
下一篇:最后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