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青藏高原的羌塘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新华社发
青藏高原是世界屋脊、亚洲水塔,是地球第三极,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是中华民族特色文化的重要保护地。作为国家重大标志性科学工程,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研究自2017年启动以来,组织2600多个科考分队次28000多人次,进行青藏高原全域科考,持续开展覆盖青藏高原五大综合区内19个关键区的全域科考,不断解码地球第三极。
8月18日,第二次青藏科考成果发布会在西藏拉萨召开。会上,第二次青藏科考队队长姚檀栋发布了第二次青藏科考系列重要成果。
创造极高海拔科考多项世界纪录
极高海拔地区是全球气候变化的预警器和放大器。第二次青藏科考于2022年至2024年连续组织开展了巅峰使命珠峰、卓奥友峰、希夏邦马峰科考,创造了多项世界纪录。
首次在海拔8830米架设了世界上海拔最高的自动气象站并持续运行;首次实现了巅峰使命和探月工程能源高新技术的融合应用,保障极低温环境科考仪器的能源供给;首次利用高精度雷达获得了珠峰顶部的连续冰雪厚度剖面和准确冰雪厚度;首次利用浮空艇创造了9050米世界最高海拔环境要素综合观测纪录。巅峰使命极高海拔综合科考将深化人类对青藏高原环境变化新认识,促进“从0到1”的世界级重大原创科考成果新突破,为守护世界上最后一方净土及全球生态环境保护作出新贡献。
19万年前青藏高原就有人类活动
第二次青藏科考发现了青藏高原人类活动与人类适应青藏高原的新证据,提出青藏高原最早人类活动可能出现在19万年以前,早期现代人群可能在距今4万年前深入到青藏高原腹地。第二次青藏科考综合评估了青藏高原人类活动的时空格局,提出了青藏高原绿色发展路径。
气候暖湿化导致亚洲水塔失衡
第二次青藏科考发现,亚洲水塔的变化是链式响应过程变化。亚洲水塔每年的水汽净输入量超过1万亿立方米,目前亚洲水塔地表总储水量超过10万亿立方米,约是黄河200年的径流总量;气候暖湿化导致亚洲水塔失衡,既表现为冰川、积雪等固态水体快速减少与湖泊、河流等液态水体广泛增加的固液相态失衡,也表现为内流区水资源增加与外流区水资源减少的空间分布失衡;模型预估表明亚洲水塔21世纪将进入超暖湿阶段,亚洲水塔失衡将进一步加剧,亚洲水塔整体供水能力增强,同时冰冻圈灾害风险将进一步增大。
已发表新物种超过3000个
第二次青藏科考构建了基于遥感技术与地面调查相结合的青藏高原生态系统分类体系,揭示了过去15年青藏高原生态系统变化规律、整体趋好的态势以及青藏高原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逐步提升。第二次青藏科考通过对青藏高原薄弱与关键区域大量野外考察,在生物多样性方向取得一系列新的发现。已发表新物种超过3000个,其中动物新物种205个,植物新物种388个,微生物新物种2593个;发现猪尾鼠回声定位能力等生物性状;重新发现一批被认为已经灭绝或多年未见的物种如墨脱百合等。通过评估,科考团队提出了青藏高原生态安全屏障体系优化方案。
声明:本网转发此文章,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信息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文章事实如有疑问,请与有关方核实,文章观点非本网观点,仅供读者参考。